首页 > 氢能 > 问答 >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那些啊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那些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24 09:51:41 编辑:清河新能源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那些啊

嫦娥一号. 人造太阳.

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那些啊

2,人造太阳的最新成果

所谓“人造太阳”,即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也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建设工程,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3大优点,是最终解决我国乃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

人造太阳的最新成果

3,今天才听到新闻国际人造太阳又有了新的成果那么实用的人

对,“人造太阳”已经取得新的成果,而且这个成果是中国取得的,现在“人造太阳”科研成果,我国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很多地方已经是别的国家(包括世界强国)要花上5年时间以上才能追赶上的成果。 “人造太阳”为以后新能源的开发,替代天然能具有重大中用。 当然你说的实用这个确实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所谓的“人造太阳”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稍微出点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个计划世界大部分国家一起参与,并合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后羿看到的9个太阳,我们也能看到。

今天才听到新闻国际人造太阳又有了新的成果那么实用的人

4,谁知道最近有关我们国家人造小太阳的消息

“人造小太阳”进入总装阶段 科学岛有望引起全球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合肥等离子所、合肥董铺科学岛上的科学家们可是忙得不亦乐乎。一种利用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可控制聚变产生核能的实验装置目前正进入总装阶段,预计在未来的3到6个月,这套实验装置将正式调试完毕,投入实验运行。这种被董铺岛上的科学家们戏称之为“人造小太阳”的可控热聚变实验装置,目前,正进入最后的组织安装。采访国家重大科学工程EAST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年中时可投入实验)“EAST超导托卡马克可控热核聚变的实验装置”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介绍,核反应有核裂变、核聚变两种形式。世界上目前开发使用较多、用于民用的核能利用方式主要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铀、钚等可控制之下的裂变产生能量,如核能发电等;而“氢弹”的制造和太阳发光发热等则是利用氘、氚两种元素聚变的原理。目前,董铺科学岛上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的就是如何将氘、氚聚变这项技术用于民用。据介绍,1克氘和氚碰撞聚合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氘和氚两种元素为海水中所富含,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采访国家重大科学工程EAST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意义)科学家们戏言,一旦实验成功,除去学术上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合肥,这座致力打造成为中国“硅谷”的城市,将引来全球关注。

5,人造太阳1亿度 中国人造太阳是什么

人造太阳”也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这个装置是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由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七个国家一起合作研究。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近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发布了条振奋国心的消息。那就是我国的“人造太阳”有了大突破,第一次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一亿度。 看到“人造太阳”的时候会以为是未雨绸缪先打造出第二个太阳,这想法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太阳”是为了解决能源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会快速的进步,但同时也在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其中不可再生能源的减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开发出能源发动装置就刻不容缓了。人造太阳”也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这个装置是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由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七个国家一起合作研究。这个计划直接影响到人类能不能快速并且大范围的使用聚变能,这样才能治本的解决能源问题带来的不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可以使得那么多国家放下冲突跟利益组成队伍一起合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还表示,这次实现了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跟温度达到一亿度都是重大突破,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参数为之后的进步提供了帮助,使得未来聚变堆实验的运行操作迈出了关键一步。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创造了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世界纪录,今年这一壮举更是给了莫大的信心继续勇往直前。

6,中过的人造太阳研究得怎样了

中国吧 ... - -||| 错别字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EAST」装置就是这样的一种实验设备。据有关专家介绍,等离子体长时间稳定运行是实现控制核聚变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目前世界上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上,等离子体稳定运行的时间都很短,短的只有几秒钟,最长的也只有四分多钟,而「EAST」装置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非圆切面和全超导技术,等离子体稳定运行的时间可达十六分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能让等离子体运行时间最长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专家们认为,这一实验装置可为欧、美、日、中等七方正在谈判筹建中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设提供直接经验,并为未来聚变实验堆提供重要的工程和物理实验基础。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说,虽然「人造太阳」的奇观在实验室中已经出现,但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人造太阳」所发出的电能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进入人们的家中。但他预测,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这一梦想最快有可能在五十年后实现。 2000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国家投资1.65亿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非圆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旨在探索近堆芯条件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模式,从而为未来稳态运行的先进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科研人员经过8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初成功进行了装置的工程联调,自2006年9月起开始转入物理实验阶段,现已成功开展了两轮物理实验,在全超导磁体稳定运行条件下,获得了最大电流500千安、9秒重复放电、大拉长比偏滤器等离子体等多项实验成果。    在经费有限、工程建设时间紧迫,特别是国内超导工业基础薄弱、缺乏相关技术储备的条件下,EAST团队完成了十几个子系统的研发,在大型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性能测试、精密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除少量国内没有条件生产的,如超导线和低温阀门等材料和部件进口外,独立自主加工制造了超导托卡马克所有核心部件和绝大多数的关键设备,其自主研发部分大于90%,实现了EAST装置的安装调试运行放电一次成功。    该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发展了65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如铠装电缆超导导体(CICC)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为了满足工程需要,等离子体所自主生产了EAST所需的总长度达35公里的大电流CICC导体,这不但使中国的CICC制造技术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产量达世界第一,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无焊瘤管—管对接焊技术、薄壁焊缝超声波检测技术等一整套大型超导磁体制造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型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相关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创新还包括大型超导磁体的设计和制造、大规模超低温制冷技术、任意可控的急剧变化大电流设备技术等,这些都属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EAST装置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为国内外聚变研究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目前,等离子体所已同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16个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20多个工作组,与国外14个著名研究所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联合科学家小组近40个,一个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7,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科学家们把这类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  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这是第一次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这个后面再说),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量了。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有种说法,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俄罗斯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罗斯赠送的HT-7系统。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脱卡马克”装置。什么是“超脱卡马克装置”呢?回过头来说,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脱卡马克。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脱卡马克装置,法国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除了EAST以外,其他四个大概都只能叫“准超托卡马克”,它们的水平线圈是超导的,垂直线圈则是常规的,因此还是会受到电阻的困扰。此外他们三个的线圈截面都是圆形的,而为了增加反应体的容积,EAST则第一次尝试做成了非原型截面。此外,在建的还有德国的螺旋石-7,规模比EAST大,但是技术水平差不多。
a、核聚变是原子核发生了改变,不是化学反应,错误;b、氘原子和氚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错误;c、氘原子和氚原子都有属于氢元素,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氘原子和氚原子的中子数不同,故相对原子质量不同,错误;故选c.
托克马克核聚变 与 惯性约束核聚变(用激光辐照) 还有Z-PINCH是当前三种实现受控核聚变的途径。 托克马克装置是用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装置,使之产生在有限空间内的高温高压,三种途径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从而诱导核聚变的产生,为人类提供能源。托克马克装置当然其磁场越强越好,用电流产生磁场当然超导的好,没有热能损耗嘛,呵呵。
文章TAG:人造人造太阳太阳最新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最近更新